北京冬奥会首个国际测试赛“遇见北京”速滑中国公开赛,10日在国家速滑博物馆“冰丝带”落下帷幕。
来自荷兰和韩国的运动员受邀与中国队一同参赛,在为期三天的比赛中决出12枚金牌,这是一次备战比赛的“全因素测试”。
10月10日,荷兰选手参加女子1500米比赛。新华社记者张摄
疫情防控有序。
为确保安全,国家速滑博物馆场馆团队配合当地政府,根据赛时防疫要求,对涉奥人员入境进行全过程、严格闭环管理,筑牢“外防输入”屏障。
疫情防控从入境点开始。比赛涉及60名外国人,其中4名外国制冰师于8月27日入境,按照我国疫情防控要求进行集中隔离和健康监测。
另有国际滑联官员、国际裁判、韩荷运动员及随队官员、国际奥委会代表、外籍技术人员等56人,在冬奥组委相关部门支持下,乘坐临时航班抵达北京,并在登机前完成健康监测和核酸检测。
到达首都国际机场后,他们乘坐专车前往酒店开始闭环管理。所有外国人核酸检测均为阴性。
比赛期间,场馆团队在专业防疫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将场馆分为“闭环内”和“闭环外”两个圈。不同风险等级的人群在各自区域内活跃,如闭环内的运动员、闭环外的媒体记者等,做到“区域不重叠、流线不跨越、边界管控严格、人员不跨区域”。
10月5日起,速滑馆场馆团队严格执行赛时各项疫情防控措施,闭环外人员每两天进行一次核酸检测,闭环内人员每天进行一次核酸检测,闭环内对入场设备物体表面和内部环境进行采样,全面落实消毒和环境检测。
闭环外进入场馆的人员必须在48小时内出示核酸检测阴性结果,志愿者会随时提醒其纠正不戴口罩的行为。这12个颁奖典礼也采用了无接触模式,即运动员把奖牌放在自己身上。
中国选手杨出席了颁奖典礼。她在女子3000米比赛中以4分25秒61的成绩排名第二。新华社记者张摄
比赛结束后,除5名欧米茄技术人员和1名国际奥委会代表调往首都体育馆继续工作外,其余54人将于11日陆续乘坐3班航班离开北京。
在个人项目中获得4枚金牌的荷兰女子格拉维特说,“能来到冬奥会场馆参赛,我们感到非常荣幸。场馆宏伟漂亮,防疫措施让我特别有安全感。”
活动进行得严格而顺利。
荷兰队领队伊万说,“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中国参加测试赛。看到速滑馆,觉得一切都值了。”
测试赛前,外籍制冰师马克刀子乐队带领3名外籍人员和8名中方人员在短短10天内完成了场馆内的制冰工作,并根据运动队的反馈及时调整了冰面状态。格雷维特说,她觉得冰的质量很好,她溜了出去,结果令人满意。
荷兰的莱昂内尔巴特斯、中国的杨、荷兰的伊莎贝尔格雷维特和荷兰的索菲娅科尔利王尔德参加了女子集体出发比赛。新华社记者张摄
为了达到“简单、安全、刺激”的目标,国家速滑博物馆场馆团队在赛前组织了多次演练。在赛时期间,奥运会准备工作的所有方面都经过了测试,包括冬季奥运会的时间安排和评分系统
回顾北京的生活,运动员们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荷兰选手巴特斯说,她希望每个人都有机会体验速滑馆。她反复说:“个人觉得很好。”
韩国女子1500米赛跑第三名朴智鸥说,她曾在社交媒体上与在韩国的朋友一起拍照,分享在北京的生活。“今天,我打了冰球,我会把这些分享给我的朋友。”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