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7月29日电 中国—东盟思想库网络(NACT)日前举行“疫苗合作与绿色通道”工作组视频会议。本次会议由中国外交学院和新加坡国立大学联合主办,二十余位来自中国和东盟的相关领域专家出席会议。会议集中探讨了地区国家如何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通过倡导疫苗多边合作,开辟更安全的绿色通道并缔结“旅行泡泡”协议以促进中国和东盟的互联互通,重启经济增长。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蓝平儿(Lam Peng Er)博士致开幕辞,中国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副所长杨悦博士做会议总结。
柬埔寨合作与和平研究所研究员埃克·邦利(Ek Bunly)详细介绍了柬埔寨的疫苗接种情况及与他国开展疫苗合作的经验。他指出,柬埔寨政府对于绿色通道和“旅行泡泡”协议持支持态度。本地区国家应制定共同的抗疫标准,并逐渐恢复人员交流。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全球卫生学系主任助理尹慧博士全面分析了中国开展新冠疫苗多边合作的进程。她认为,目前全球的新冠疫苗分布很不均衡,由于购买力上存在差距,发达国家的疫苗供应较为充足,而低收入国家面临疫苗紧缺的情况。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积极向全球其他国家提供新冠疫苗,已通过双边援助的形式向80多个国家以及3个国际组织赠送疫苗,并向40多个国家出售疫苗,为全球抗疫做出了卓越贡献。
印度尼西亚卡查玛达大学东盟研究中心研究总监通古尔·维卡克索诺(Tunggul Wicaksono)强调,发展中国家获取疫苗的难度仍然不容小觑,疫苗产量与需求之间存有差距。为此,他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应重新构建国际抗疫话语体系,引导各方从冲突对抗走向合作共赢;第二,应加速疫苗等医疗物资的国际再分配;第三,应持续推进新冠疫苗专利豁免;第四,应建立对疫苗等医疗物资的价格和质量标准化监管;第五,应尽可能降低医疗产品的成本和获取门槛。
老挝外交学院战略与国际研究部研究员苏南达·波利冯(Sounanda Bolivong)指出,中国—东盟在疫苗合作方面卓有成效,已经启动疫苗临床试验和技术转移等多个具体项目,中方也支持东盟成为新冠疫苗生产中心。然而,区域内疫苗部署战略仍需进一步整合对接。未来,地区国家应首先通力合作,调动一切可用资源切实做好抗疫工作;其次,应积极拓展东盟的疫苗生产网络,扩大疫苗接种人群,构建群体免疫屏障;最后,各国政府应对互联网上的错误信息进行更严格的监管,建立公众的信任。
菲律宾卫生部国际卫生合作局处长乔尔·布埃纳文图拉(Joel Buenaventura)博士介绍了菲律宾政府开展疫苗多边合作的情况。他指出,为更好地控制住本地区疫情,东盟应该建立更有力的疫苗采购机制和融资机制帮助所有成员国获得充足疫苗。
中国浙江旅游科学研究院教授金涛对“旅行泡泡”(Travel Bubbles)的含义进行了深入浅出地讲解。这一政策主要包含三点原则:第一,成员国必须已经控制疫情并且信任对方的检测能力;第二,“旅行泡泡”仅在达成协议的国家之间生效;第三,新纳成员必须得到当前所有成员国的同意。他指出,中国是一个旅游大国,但是在重新开放跨境旅游的过程中十分谨慎。“旅行泡泡”政策是一个有意义的提议,但是目前似乎并未成熟,我们需要对此进行更加审慎地考察。
马来西亚代表蔡瑞安(Ryan Chua)强调了制定后疫情时期旅行共同安全标准的重要性。为了使人员流动重新正常化,东盟国家正在作出一系列的努力,包括简化隔离程序、增加各国健康标准互认、促进国内旅行、推动建立“旅行泡泡”和绿色通道机制、推出疫苗护照认证等。然而,在建立统一健康标准的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首先,不同国家的疫苗接种程度不均衡;第二,各国之间缺乏疫苗互认机制;第三,疫苗护照制度仍需凝聚各方共识;第四,各方需要建立更为紧密的健康合作计划。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林大伟(Lim Tai Wei)博士分享了新加坡在促进区域内人员重新流动的经验。新加坡在推动旅行绿色通道的过程中保持着相当的灵活性,一直将保证安全视为首要任务。他具体介绍了中国与新加坡之间的“旅行泡泡”政策,并对中国在东南亚地区抗疫合作中所做出的积极贡献表示高度赞赏。
越南外交学院外交政策与战略研究所安全与发展中心副主任朱明绍(Chu Minh Thao)博士阐述了越南政府对于“旅行泡泡”和绿色通道的态度与政策。为应对疫情,越南目前依然严格限制公民流动,继续坚持隔离政策和行程追踪。开放将是一个渐进过程,越南目前已经在广南省设立了解禁试点。她指出,尽管各国都意识到新冠疫情在短期内无法消除,而彼此开放是必要的,但当前东盟地区并没有达到全面开放的条件,仍需要进一步提升疫苗接种率以形成群体免疫。
当天的会议讨论产出诸多具有洞见的政策建议,取得丰硕成果。会议达成的共识将以适当形式提交2021年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