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听来荡气回肠,读来力透纸背。笔者力求从写文章的角度,学习和探究是什么成就了这篇经典范文。
——结构:布局恢宏、大开大合,有长江大河势如破竹之势
——立意:意在笔先、深邃高远,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启迪全党、明示世界
——语言:以文化人、以情动人,发出东方负责任大国最强音
古人云,“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具有强大的政治动员力、历史穿透力、理论说服力、心灵震撼力,不仅是国际共运史、中共建党史上一篇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也是我们从事宣传思想工作、文稿起草工作的一篇经典范文,值得每一位同志认真研磨学习、汲取丰富营养。讲话只有7千多字,但讲了即使7万字也概述不完的内容,听来荡气回肠,读来力透纸背。笔者力求从写文章的角度,学习和探究是什么成就了这篇经典范文。
结构:布局恢宏、大开大合,有长江大河势如破竹之势
毛泽东同志强调“文章须蓄势”。他以黄河作比:“河出龙门,一泻至潼关。东屈,又一泻到铜瓦。再东北屈,一泻斯入海。行文亦然。”“七一”重要讲话,正如这长江大河,势如破竹,荡气回肠。
整篇文章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的历史方位出发,以其恢弘布局,两个“总-分-总”的行文逻辑,深刻表达了庆祝建党100周年的主题主线。
第一个“总分总”,回望过去的一百年。先总括一句话“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然后,围绕这个主题,分“四个阶段”回顾建党百年波澜壮阔的伟大历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分述救国大业、兴国大业、富国大业、强国大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同时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宣告“中国人民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也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宣告“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四个宣告”铿锵有力,使党的一百年奋斗史脉络更加清晰、演进更加鲜明,令所有人对中国共产党如何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大趋势了然于胸,开拓未来的历史使命感也空前增强。“四个宣告”之后,概括总结出32字的伟大建党精神,即“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这一精神,集纳了党的理(真理)、党的心(初心)、党的路(斗争之路)、党的根(根在人民),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特质,也是我们全面认识和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一把金钥匙。这个总分总的结构,突出建党使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突出建党成就“四个阶段”,突出建党精神,一气呵成、水到渠成。
第二个“总分总”,着眼于第二个一百年。引题“初心易得,始终难守”,然后开题 “以史为鉴、开辟未来”分述,从领导核心、价值追求、理论指导、正确道路、强军思想、外交政策、斗争精神、统一战线、党的建设九个方面强调了“九个必须”,这“九个必须”系统回答了“为了谁、依靠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担当什么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等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最后总括,“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并向全党同志发出“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的号召。这个总分总的结构,贯通历史与未来,条分缕析、娓娓道来。
全篇两个“总分总”的结构,总结过去的路、着眼未来的路,把握国之大者、紧扣长远战略,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呈现三大高潮,即“宣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结伟大建党精神”“发出伟大号召”,充满着风雨虽多经、关山正初度的历史眼光和山廓清风展、海浪逐日高的大美气象。
立意:意在笔先、深邃高远,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启迪全党、明示世界
杜牧在《答庄充书》中写道:“凡为文以意为主”,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强调:“义典则弘,文约为美”。好文章往往意在笔先、神余言外。只有立意高远、内容博大、思想精深,才可能成就千古雄文。“七一”重要讲话,登高望远、视野宏阔,拨云见日、精辟深刻,既是对一百年来党的理论与实践的深刻总结,也是对新时代、新征程中党的理论与实践的伟大开创。
立意高在豪情满怀——宣告中华大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篇,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实践和结果是最好的回答,绝对贫困的消除是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最好的诠释。在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宣告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其人民性、历史性、世界性意义不言而喻,这一宣告响彻寰宇、掷地有声、激奋人心。
立意高在高瞻远瞩——廓清一切思想迷雾,凝聚起全党共识。“九个必须”即是九大远见,无比深邃,揭示了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深刻道理。比如,“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这从因果逻辑关系上,从根本上讲清了中国共产党坚持真理的源泉活水,鲜明回答了一段时间以来“要不要坚持、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疑问。比如,“中国共产党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任何想把中国共产党同中国人民分割开来、对立起来的企图,都是绝不会得逞的!9500多万中国共产党人不答应!14亿多中国人民也不答应!”,这从根本上讲清楚了中国共产党的血脉和根基在人民,中国共产党只是中国人民利益的代表,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其他任何自身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社会利益。讲话斩钉截铁、态度鲜明地讲清楚了许多过去没有讲清楚的问题,全面增强了“四个自信”。
立意高在洞察古今——必须排除干扰,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历史,往往经过岁月的沉淀后才可以看得更加清晰。比如,指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中华民族拥有在5000多年历史演进中形成的灿烂文明,中国共产党拥有百年奋斗实践和70多年执政兴国经验,我们积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欢迎一切有益的建议和善意的批评,但我们绝不接受‘教师爷’般颐指气使的说教”,这从中国历史、党的奋斗史以及中外文明互鉴的角度,回答了党和人民必须掌握自己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也只有在破除“崇洋媚外”的心态、摆脱“亦步亦趋”的行为中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比如,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的丰厚滋养,正如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的,“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立意高在与时俱进——提出一系列新论断新观点新要求。如,首次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的重大判断;首次提出“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首次提出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首次提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首次提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赶考之路”,等等。这些,无不闪耀着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开拓创新的不懈求索。
语言:以文化人、以情动人,发出东方负责任大国最强音
古人讲,为文要有丹田之气,历来推崇汉司马、唐韩柳、宋东坡、清康梁,其所写文章无不是形式与内容兼美、感情与思想俱佳。“七一”重要讲话的语言风格,正是举要驭繁、文质相兼、情理交融的典范。
一方面,浑然天成、金句迭出。通篇讲话凸显真理真事真情,行云流水、文辞兼美,每一句都值得细细思索、深深回味、反复记诵。排比句式凸显力量,对仗结构贯穿全篇,感叹句多达50个,但每一处排比、每一处对仗、每一句感叹都让人只觉情到深处、恰到好处,内心深处形成强烈思想共振、情感共鸣,不自觉地起立、鼓掌和欢呼。如说到鸦片战争后的旧中国,“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三个“蒙”字点出了家国苦难之深重。说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和谐、和睦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中华民族的血液里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三个“和”字说出了和为贵的中华文化本质。“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三个“者”字道出了中国的国际使命和担当。“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三个“气”字,对青年的殷切期待和厚望跃然纸上。同时,整篇讲话的语言深入浅出,语气、语势又十分质朴、平民化、接地气,全是人民听得懂的语言,正可谓“妙言至径,大道至简”。
另一方面,感情充沛,爱憎分明。讲话对人民、对敌对势力,表现冰火两重天的鲜明态度。“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得是人民的心”,这寓情于理的感人话语,讲出了党植根于人民,讲白了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讲清了党心民心其实一条心。而对一切敌对势力,则表现出敢于碰硬、永不怕邪的英雄气概,“中国人民从来没有欺负、压迫、奴役过其他国家人民,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同时、中国人民也绝不允许任何外来势力欺负、压迫、奴役我们,谁妄想这样干,必将在14亿多中国人民用血肉筑成的钢铁长城面前碰得头破血流!”“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强大能力!”几句话讲出了每一名中华儿女的真正心声,发出了东方负责任大国的最强声音,表达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实现的坚定信心与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