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晓博
近日,深圳上半年的经济数据正式发布。
根据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1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4324.4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7%;两年平均增长4.8%,两年平均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2个百分点。
这意味,深圳的GDP仅次于上海和北京,仍然稳居内地城市第三位。
值得注意的是,深圳上半年GDP的同比增速为9.7%,低于上海、北京和广州上半年的增速,也低于广东全省的平均水平。
对此坊间议论颇多。到底该怎样看待深圳的增速?深圳的未来还值得看好吗?
我的判断是:深圳经济增长放缓,是多重因素叠加造成的,也是暂时的。深圳正在全面补短板,并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深圳的“阵痛期”终将过去,未来仍然值得看好。
如何看待深圳上半年的数据?
前几天,我曾在本专栏发布过一组数据,统计了2010年到2020年广东21个城市在5大核心指标上的增长情况,这5个指标分别是——GDP增速、一般预算收入增速、资金总量(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增速、常住人口增速、小学生人数增速。
统计显示,在过去10年里,深圳5大指标的增长在广东都是第一名。而且深圳带动东莞和惠州,使深圳都市圈成为过去10年拉动广东增长的第一动力。
为什么今年上半年,深圳的增速放慢了?
以下几个原因不容忽视:
第一,去年上半年,深圳在四大一线城市里增长最好,在广东也是少数几个正增长的城市。由于基数“相对偏高”,影响到深圳今年上半年的表现。
去年上半年虽然疫情严重,但深圳GDP增长了0.1%。而北京同期下滑了3.2%,上海下滑了2.6%,广州下滑了2.7%。
在广东省内,深圳也是少数几个正增长的城市,比如去年上半年佛山下滑了7.5%,东莞下滑了1.7%,珠海下滑了2.5%。
第二,疫情在全球的持续扩散,让深圳这种 “对外依存度较高的城市”受到了比较大的外部影响。
深圳是中国“外贸第一城”,出口额连续28年位居全国第一。上图是2020年四大一线城市出口额占GDP的比重,可以看出深圳经济的“对外依存度”是四大城市里最高的,是上海的1.73倍、广州的2.82倍、北京的4.75倍。
随着国际贸易领域里摩擦的增加,再加上疫情影响到各国消费能力,深圳经济受到的影响比其他城市大,是非常容易理解的。
疫情后,深港通关人数急剧下降,也显著影响到了深圳和香港的经济。正常情况下,每天有80到100万人在深港之间穿行,带来大量的消费和商业机会。疫情爆发后,深港之间每天通关人数只有“千人”的量级。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禁止上海和苏州之间人员往来,对上海和苏州的经济影响有多大。
第三,深圳对楼市的强调控,对短期GDP也产生了“收缩性”的影响。
从去年“715新政”到今年2月8日出台“二手房成交参考价”,深圳楼市调控越来越严厉。
从上图可以看出,深圳二手房成交量今年以来迅速萎缩,6月份只成交了2575套,大约相当于上海的9分之一。
2021年上半年深圳卖地收入只有186亿元,不到上海或杭州的10分之一,不到北京或广州的七分之一。
与此同时,深圳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了对GDP拉动未必“立竿见影”的教育、医疗等领域。
这意味着,深圳不在乎短期的得失,而是把眼光放在了未来——立足于转型升级、补短板,增加长期的竞争力。
深圳还值得看好吗?
如果仅仅因为半年GDP的增速,就怀疑深圳的未来,只能说太短视了。
GDP很重要,但也只是一个“参考指标”而已,不代表经济的全貌,更看不出经济的运行质量。而且由于它纳入政绩考核,所以客观性不高。之前很多城市都挤过GDP的水分,有些城市挤过之后竟面目全非。
评价一个城市真实的竞争力、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的时候,更值得重视的是“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简称“资金总量”)。资金总量是一个城市经济和社会运行的结果,也是未来发展的基础,因此非常重要。而且由于没有纳入政绩考核,所以“客观性”更高。
下图是截至今年6月末的,主要城市的“资金总量”和增速。
可以看出,中国内地只有3个城市资金总量超过10万亿,北京第一、上海第二、深圳第三。
从上半年的资金增速看,10大城市里上海、深圳并列第一、南京第三、杭州第四、广州第五。
上海增速靠前,跟当前楼市仍然火爆有关。深圳楼市已经冷了将近半年,资金增长跟上海并列第一,显示了经济的“真底气”。
上图是主要城市,2021年上半年在A股实现的IPO公司家数,这是另外一个反映经济活跃度的重要指标。深圳新增A股上市公司24家,位居第一。
第七次人口普查情况显示,深圳对人才的吸引力巨大。过去10年,深圳“大专及以上人口”的规模大增了323.7万人,在内地仅次于上海,超过了北京。至于高学历人口的增长幅度,更是位居全国大城市第一名。
2021年上半年深圳新增商事主体的情况也显示:这个城市的经济依然充满活力。
上半年深圳新登记商事主体258449户,同比增长10.4%。按照常住人口1756.01万人计算,全市每千人拥有商事主体208.6户,拥有企业131.5户。商事主体总量和创业密度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在新登记企业里,“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17074户,同比增长82.3%;“数字经济”企业4490户,同比增长63.6%;“高端装备制造”企业3319户,同比增长58.1%;“海洋经济”企业84户,同比增长68.0%。
这意味着,深圳正向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大步前行。
对于2021年经济环境的复杂性,深圳其实早有预见。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里,深圳把GDP增长的目标定在了“6.5%左右”,它比广东省和全国的增长目标“6%以上”略高,同时也留有余地。
从深圳经济的常态看,一般来说上半年增长弱一些、总量相对低一些,下半年会强一些、总量相对高一些。
总之,深圳上半年增速放慢,主要是内外多种原因叠加带来的暂时现象,类似情况在历史上曾出现过,没有必要过度解读,也没有必要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