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夏思雅约在下午3点半,3点刚过,她就拎着装文件的手提袋,熟络地走进了约定的餐厅,身边没有一位工作人员。“我自己一个人过来的。”她笑嘻嘻地和老板打着招呼,仿佛在这里生活许久的老邻舍。?
事实上,去年7月,夏思雅才刚刚成为新一任葡萄牙驻上海总领事。除了不遗余力地推动两地的经贸文化合作,她也不放过任何了解这座城市的机会。她周末最爱做的事,就是与爱人一起在“梧桐区”漫步,比如走进小店购物,寻找街头美食,有时还会和人聊上几句新学的中文。“很高兴可以来到上海,我们有许多共同的挑战可以一起面对,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任务。”她说。
最喜欢上海的小笼包
甜香酥脆的葡式蛋挞,是一道在中国家喻户晓的葡萄牙美食,也可以算得上是许多人与葡萄牙的第一次接触。葡萄牙的美食远不止于此,落座不久,几碟葡萄牙的特色小吃就端上了桌,借着采访间隙,夏思雅热情地介绍起来:“如果你们去葡萄牙,强烈推荐你们去尝尝那里的海鲜,那里的鱼和其他地方都不同!”
刚来到中国不久,夏思雅就发现了上海人与葡萄牙人的一个共同点——他们都十分热爱美食。她自己也很快为中国美食所倾倒,“每一种我都喜欢!我尤其喜欢上海的小笼包,它非常美味多汁。”平日走街串巷,她会留意那些特色餐厅和小吃,从这些平常美食中,品味上海人的真实生活。
除了美食,戏剧和音乐演出也是葡萄牙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作为一座国际文化大都市,上海每天都在上演风格各异的文艺演出,“蝴蝶兰”造型的东方艺术中心是夏思雅在上海最喜欢的地方之一,她常常会去这里观看表演。
“我在上海工作的目标之一,就是推广葡萄牙的语言和文化。”夏思雅特意向记者展示了两本书,一本是葡萄牙作家费尔南多·佩索阿的随笔集《惶然录》,另一本则是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的该书中译本。随着两国交往日益密切,越来越多葡萄牙著作被翻译成汉语,葡语在中国也日益受到欢迎,目前全国已有近60所大学开设葡萄牙语课程。早在1977年,上海外国语大学就开设葡萄牙语本科专业,创办人鲁晏宾和王锁瑛夫妇后来移居葡萄牙从事葡语和汉语教学工作,还克服疾病困难倾注十多年心血编写了《葡萄牙人学中文》一书,成为中葡友谊的一段佳话。
与葡萄牙有些不同,上海的博物馆规模都很大,主题各异,展品丰富,常常让夏思雅流连忘返,她也努力推动两地博物馆之间的合作。去年,葡萄牙驻沪总领事馆与巴西驻沪总领事馆、上海科技馆联合举办了一场“首次穿越南大西洋百周年纪念展”,纪念1922年两名葡萄牙人首次驾飞机飞越南大西洋一百周年。
上海的一切“都很快”
采访所在的“Viva!”餐厅,是目前上海唯一一家葡萄牙餐厅。夏思雅介绍,在这里除了能尝到家乡味道,满屋子“葡萄牙蓝”式样的瓷砖,也让聚集于此的葡萄牙人有了家的感觉。
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到达印度,翌年他带着从当地获赠的中国瓷器返回葡萄牙,献给了国王曼努埃尔一世。自此,来自遥远东方的中国青花瓷源源不断漂洋过海来到葡萄牙,同当地瓷器制作技术相融合,最终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葡萄牙蓝”。
如今,走在葡萄牙古老而精致的街道上,时常能看到这种“葡萄牙蓝”的瓷砖墙壁,“这是葡中两国悠久交往历史的最好见证。”夏思雅说。
500年后的今天,中国已成为葡萄牙在亚洲最大贸易伙伴,越来越多的葡萄牙商品源源不断进入中国市场。“我们有许多优质产品,可以符合上海市民的精致品味。”夏思雅介绍,葡萄牙美味可口的黑猪肉、葡萄酒早已作为“味蕾名片”来到中国寻常百姓的餐桌。此外,葡萄牙还是整个欧洲的时尚制造中心之一,纺织品、珠宝和服装鞋履别具特色。“强烈建议你们试试来自葡萄牙的产品,或者去葡萄牙看看,在那里试穿,然后作为纪念品带回家。”
事实上,她所提到的葡萄牙时尚产品,上海市民如今不需要远赴异国也能轻松买到。由葡萄牙企业家创办的购物网站FarFetch已成为全球知名的时尚购物品牌,可以送达中国400多个城市,并提供中文服务,让中国消费者足不出户就能购买到全世界的时尚产品。
这样的便捷同样是夏思雅最欣赏上海的一点。她注意到,这里的人们只需要通过一部手机就可以连通一切,不仅可以享受各种公共服务,还可以在线上挑选喜欢的商品、下单心仪的美食,“上海真是一座律动的城市,这里的一切都很快。”
现在,上海与葡萄牙之间的合作已远远不止于商品流通。夏思雅期待,上海与葡萄牙能在绿色能源、创新科技等领域进一步加深合作。许多葡萄牙企业也把上海作为在中国发展的枢纽,有的与上海企业开展合作,有的则干脆在上海设立中国区总部,涉及领域从最早以农业食品为主,到现在越来越多地进军能源、汽车、软木复合材料、物流、数字化运营、咨询服务等。她表示,即将召开的进博会就是一个重要的展示平台,“我确信我们将为进一步合作打开大门”。
面向未来,夏思雅希望,葡萄牙与上海可以继续携手前行,结出更多硕果。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