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 达
在广州海珠区怡乐社区,有座特殊的“城中村博物馆”吸引了许多人前来怀旧。
2100多块门牌铺满外墙,既充当了美丽的“墙纸”、醒目的“招牌”,也是这座博物馆中最珍贵的藏品。馆内的布置充满生活气息——从各处收集来的生活用品,泛黄的老照片、大头贴,街道居民用废布料共同制作的一条龙……参观者们或是惊讶于旧物什的精心保存,又或是沉浸在回忆之中。
一个个地名连接起一段段往事,一块块门牌见证着城市的发展。“杨箕大门口巷”“林和东街”“大塘四巷”“琶洲太和里”……在今人的眼中、外人的口中,它们或许是拥挤的地铁站、是人气旺盛的商圈、是现代化的会展中心和林立的高楼大厦,这些旧门牌则还原出老住户记忆里的模样。
广州的城市发展与城中村紧密相连,在这里,原住民和外来者聚在同一屋檐下。广州因改革开放焕新颜,又因其浓厚的传统色彩和生活气息而释放着持续的吸引力。从这个角度来看,“包容”既是这座博物馆的主题,也是这片土地、这座城市的气质。
“捡来的展品”组成了一座博物馆,也在重塑着记忆的价值。它可以“一钱不值”,被艺术家从墙上抠下来、从施工现场“救”回来、以每个10元的“高价”收购而来,又或是被热心的民众整理后送来;它也可以成为“无价之宝”,他的主人可能是年迈的房东老伯、磨眼镜的年轻女师傅、做生意的“江西老表”或是天真烂漫的孩童。
把这些生活的碎片细心收集起来,是希望用最朴素的生活场景唤起更多人的共鸣。构成普通人日常的柴米油盐或许可以明码标价,但生活的酸甜苦辣唯有人心的尺度可以丈量。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虽功能相近但形态各异,有的四通八达,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有的则小巧精美,本身就是画卷的主角;还有的虽然朴实无华,却承载着一地一隅普通百姓生活的重量。
为城中村留下一座博物馆,其意义还不止于此:既要保护好旧门牌和老地名,也是在记录生活于其中的人,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喜怒哀乐。人是城市的主体,无论是与城市的脉搏同频共振,还是几经辗转开始新的生活,他们都是城市记忆的守望者,是城市建设成果的共享者。
如今,“乡村博物馆”“打工文化博物馆”在多地开花结果;广州市民政局持续完善《广州市地名保护名录》,收录背后的故事和人物。从旧街区到老地名,从物什到习俗,文化保育传承越来越受重视。
城市记忆与个体梦想紧紧相连,普通人的生活轨迹也可成为策展的主题。透过“城中村博物馆”,我们看到博物馆离人民群众正越来越近。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